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青年路忆旧(1--3章)
作者:朱文杰  发布日期:2021-12-04 08:03:12  浏览次数:1844
分享到:

一、青年路的历史变迁

青年路是西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它是由明清梁府街和九府街合并而成的。此街民1638561724033093911.jpg国年间长期称梁府街、东九府街和西九府街。亦统称“两府街”,这两府之街,唐代都在宫城内,系唐三大内的太极宫所在地。唐末因国都东移,皇城改筑新城后而隔于城外。明初向北拓筑府城后始包入府城内,渐形成为居民街巷。梁府街较短,东西横街,明清时期属咸宁县领中所二坊。从北大街到雷神庙街口(今立新街),原东、西街口皆筑有门楼;九府街较长,东西横街,明清时期为长安县领右所坊属。从雷神庙街口到老关庙巷(今西北三路)。

查《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时期,西安城内西北部今莲湖路、青年路以北,自西向东,拟拓建西北一路至七路七条南北街巷。

青年路以北有西北三路朝东几十米一条巷子朝北拐向西,可以进入西北三路。即今青年三巷。明代以巷人姓氏而得名陈家巷。西北四路即今青年二巷。南起西九府街(后改青年路),北至北城墙。《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称 “民国年间,取唐诗长安居大不易’中二字得名居易巷。”西北五路即今青年一巷。位于今莲湖路中段北侧。南起东九府街(后改青年路),北至北药王洞。《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称 “民国年间,因澄城、华县人在此居住故名澄华巷。”南北街巷。此路民国二十八年(1939)始有显示。

当年的梁府街、九府街分属咸宁、长安两县,系《民国西安词典》中所记载。

1947年梁府街和九府街合并,始命名为青年路。命名的缘由和经过,《民国西安词典》中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10月22日,三青团陕西支团干事会致函西安市政府,称:“本会于二十八年成立即假梁府街办公,迄今将逾八载。值兹党团即将统一组织之际,宜将本会所在之梁府街、东九府街、西九府街更名为青年路。以资纪念,且梁府街、东西九府街等街名皆为陈旧封建之名称,亟须改名,以启示市民之朝气。本会有鉴于此,爰于本会第十六次干事、监察联席会议议决:‘函请市政府将梁府街改名为青年东路,东九府街改名为青年中路,西九府街改名为青年西路,以资纪念,并请于十月三十一日元首寿辰之日,举行命名’等语。记录在卷,用特函请贵府更名以示纪念为荷。”同年10月29日西安市政府致省会警察局代电称:“经核尚属可行,除电复外,合行电仰遵照,克月办理更换街牌、门牌事宜为要。”遂改为青年路。

“存亡兴替寻常事,城头变幻大王旗”。想那青年路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青年团”所在之地,转瞬之间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青年团”西安市委的地盘。三青团、共青团分属两个阵营的社会团体,先后同处一地,别有意味。但也使青年路这个名字到了今天,尚不至于过时。

其中的梁府街是清初大将,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的府邸所在。梁化凤(1621-1671)是长安县(今长安区)小丰村人,曾任江南提督,官居一品,是清初一位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显赫的人物。民间有“满人的江山梁家的将”之说。西安城内的梁家牌楼,也传说是清政府在梁化凤死后,为表彰他的功绩而建的牌楼所在地。

九府街街名来历,却不知其源,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互相矛盾相谬,使九府街的身世成谜。一会儿说明代镇守西安的秦王朱樉九个儿子在青年路开府,但秦王朱樉只有六个儿子;一会儿又传说是朱樉儿孙建的第九个王府设在这里。《明清西安词典》载:“明代因有九座官绅府第而得名。”另据《关中胜迹图志》中记载:“千阳王府在秦府西北半里。”即在今青年路“止园”位置,千阳王府是秦王儿孙辈第八个王的王府,若连秦王府算在一起,它就是第九个王府,后世可能以此称九府街。但《莲湖区志》却载:“因系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而称为九府街。”看来九府街之得名尚有分歧,还须专家匡正。总之,文献中都没明确记载那位的王府设在九府街上,明清西安地图也不确定。  

在清光绪年间的《西安府图》上,当时九府街上寺庙不少,有帝君庙、宏济庵、关帝庙、元天阁、孚佑帝君庙、水月庵、菩萨庙。《西安府志》上还有雍正十年建的贤良祠。那时西安城墙没开辟小北门(尚武门),九府街区域属于西安城西北角较偏僻的地界,向北直到城墙则是荒凉的空地。

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驻青年路124号。建国后辖境隶属西安市第六区,1955年西安市第二区与第六区合并为莲湖区,办事处即归莲湖区管理。1960年3月改称青年路公社,5月莲湖区建制撤销,公社划归阿房区,更名为莲湖人民公社青年路分社,1962年7月莲湖区建制恢复,复称青年路人民公社,1978年又恢复青年路办事处。 

二、青年路的“止园”  

青年路隋唐时曾是唐三大内太极宫之正殿的太极殿所在地,太极宫之正殿是国家的“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也可以说,是唐朝的心脏与中枢之地。

而青年路上“止园”所在之地正处于太极殿位置。到明代时,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千阳郡王的王府设在今止园的位置。千阳郡王的后代“舍宅为寺”将府第变为庙宇,名“十方院”。《西安府志》中亦记载:止园,原名仁王院、十方院。旧有唐韩择木八分书、史维则篆额,现已无存。

到了民国初年,这个“十方院”还残存一座朝东的大殿。民国年间,当局把“十方院”当作官产变卖,卖给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师长白鸿儒的军需肖汉三,后来肖将“十方院”的西半部卖给温君伟,东半部卖给王旭斋。1930年9月,杨虎城将军回陕,任讨逆17路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后,从温君伟手中买下了十方院的西半部,往北扩充,又买到十几亩地皮,不几年就修建了 “止园”。

该园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 4000 平方米。穿过大门,走进前院,迎面是一座青瓦灰墙的三层小楼,前方有“凸”字形的月台,后方建有歇山顶的雨亭。楼顶飞檐、翘角,富有中国古建元素的特征,月台的栏杆、门窗则采用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时髦与古朴结合,意识超前。就连止园的围墙都嵌有各式精美图案(长70米,宽28米)。建国后,经修葺保存完好。

410D51D6-4A34-4064-A88D-B060EE889C9C.jpeg

本来杨将军的家住在红埠街(今西安市第二房地局所在地),“止园”是他的别墅,也招待重要的朋友。“西安事变”时,周恩来曾经到此,与杨虎城将军见面,商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事宜。另外,边区政府财政厅长南汉宸亦曾在这里住过。1982年2月23日,作为“西安事变旧址”的一部分,这里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止园”,因了其主人是“二虎守长安”中的一只虎,“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的秦中名将杨虎城,也称杨虎城公馆。这座名声显赫的大宅院,堪称青年路上地标性建筑。

《莲湖区志》中记载:1934年,杨虎城将军在此建成府第,杨请国民党监察院审2.jpg计部部长李元鼎(杨的蒲城同乡)提名,李取《左传•宣公十二年》以 “止戈为武”的首字取名“止园”。意谓“止息兵戈,方是真正的武功”。并由杨的同乡著名书法家寇遐隶书匾额。

将“紫园”改为“止园”,流传还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为庆祝杨虎城将军从胶东、豫东胜利回师而取“紫气东来”之意。后由李元鼎向杨虎城建议易其名为“止园”,取“止戈为武”与“知止不殆”之意。

二说是:杨虎城在1933年被蒋介石免去陕西省主席之职后,深感蒋已对他产生疑忌,遂有意消极,以表露“仅止于斯”的心迹。

三说是,杨虎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深为不满,主张停止内战以“止戈”,一致抗日而“为武”。“止戈为武”意思在此。但一词之不同含义,不管怎么解释,在杨虎城都是有意为之的。 

这一改还引出了一段小插曲,很有点传奇色彩。

说“止园”改名不久,蒋介石有一次来西安视察军务,杨虎城特意把蒋介石安排在止园下榻。下车后,蒋介石边走边看风景,到了“止园”牌匾前,似乎觉得有点儿不对劲,止步不前。稍停片刻,便执意要离开这个地方,驱车另择他处。原来,蒋介石看到“止园”的“止”字,便与自己的名字“中正”中的“正”字联系了起来。“正”字无头不就是“止”吗?!看来很不吉利,心慌不安,似乎有一股不祥之气围拢而来。

虽系传说,也反映蒋介石对杨早已有防范之心。蒋介石违背民意,逆时而动,终于招来临潼被抓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后蒋的光头虽然还在脖子上,但肯定也受惊非小。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兵谏”,在“皇上”头上动土,闹得中正不正,老蒋在中国人面前也算丢尽了脸面,不得不改弦更张,走向抗日。当然,这客观上帮了中共走向壮大,这是后话就不表了。

我与青年路接触最多的是“止园”旁边的“止园宾馆”了。曾在这家被称为陕西省政府招待所的宾馆里开过不少会,详细记不起了。好像较重要的一次是2007年陕西省作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诗歌委员会委员。再是西安市文联换届大会。因为离我工作的单位就隔一条莲湖路,步行也就一刻钟,八九十年代,外地来了文学上的朋友,也多就近安排在这里下榻。记得早年的止园招待所是园林式的,绿化不错的一处幽静之地,丛树茂密,花木馥郁,几座小楼错落分布,隐于其间,以后才盖了大楼。

作为今天杨虎城纪念馆的止园,一直是高官大员比较青睐的佳居之地。杨将军被迫离陕后,国民党政府以“止园”为招待所。抗日战争中,省政府主席熊斌、祝绍周均以“止园”为他们的公馆。1947年至1948年董钊任省主席时,把止园改为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止园又成为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的居所。紧挨着止园大门旁边有一个独院,那里有一栋很别致的小别墅,曾经居住着中共西北局书记处书记胡锡奎一家。

20世纪1985年时我进过一次止园,是孤身一人的独游,感觉这座园子静谧中有点肃穆,清幽中似觉阴冷。一派小巧玲珑景象,却充溢着一种摇撼人心,无处不在的强悍气场。庭院中几丛碧绿的竹子摇曳,位于止园正中那一栋端庄巍然、飞檐拱顶、正襟而立的主楼,以及青灰色的砖石的朴实大方,一入眼,就给人一种必须肃穆仰视的冲击力。

  三、青年路的“宝陕局”

清代陕西省钱局所铸之钱,代字为“宝陕”,其铸钱局称宝陕局。“宝陕局”就位于梁府街,今青年路东段西安市团委所在地,相当于现在的印钞厂。所铸之钱为流通的铜钱,老百姓俗称“麻钱”。康熙年间还铸造一种质量更好、分量较重、较大的标准制钱,名“康熙钱”。

田克恭《青年路》一文中说:“这种钱按有韵的20个字排列,每个钱上有其中1个字。20个字是:‘同福临东江,宣无苏蓟昌,宁河南广治,台桂陕云章。’这20个字,代表当时全国20个铸钱局。例如第18个‘陕’字代表宝陕钱局。这种钱19个都较大,唯第16个有‘台’字的较小,这原因须从台湾的失而复得来说明: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一部分,台湾人民过着被奴役的生活,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领舰队进军台湾。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战斗,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于台湾归清政府管辖稍迟,所以这个‘台’字钱稍小,以示区别。”  

1638607325416090309.jpg

田克恭还说:“这种标准‘字钱’虽和一般铜钱一样在社会上通用,但由于数量很少,又颇精致,后来不容易碰到,所以人们都好奇、喜爱,若偶然发现了这种钱,就很珍视,舍不得用,积攒着给孩子们玩,青少年们往往为了凑够一套20个字的‘字钱’,用几个麻钱换一个字钱。也有些人利用这20个字钱的顺序和韵脚做游戏,叫‘游字钱’,甚至用这种钱进行赌博。这种字钱在社会上已很少,所以孩子们很稀罕。”

读田先生此文,引起我幼年时的记忆,小时候我也爱玩并积攒这种“麻钱”。20世纪1969年我还从铜川市一废品收购站花了十来块钱,买回五公斤铜钱,可惜大多都散给人了。如今存了数百枚,其中有“康熙钱”30多枚,即正面“康熙通宝”,背面有字的钱,除过重复和看不清字的,有十多枚分别是:“同、临、东、宣、苏、蓟、昌、宁、河、桂、陕。”记得有“台”字钱,可惜找不见了。

铸钱局陕西宝陕局设立于顺治二年(1645),所铸钱主要是“以佐军资”。铸钱局能设在青年路,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从清光绪年间的《西安府图》看,宝陕局南临梁府街,北到曹家巷,规模不小。

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将“宝陕局”改为“提学使衙门”,学使刘廷琛九月才自三原移此,它是统辖全省学务的机构。辛亥革命后,这个机构取消,陕西的学校 教育由省长公署的教育科管。陕西省教育厅成立后,先设在大湘子庙街,1918年迁到东大街(现陕西日报社所在地),1925年又迁到梁府街,现在的团市委所在地。

2014年11月第一稿2017年10月第二稿 2021年10月修订稿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