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吴冠中与江南
作者:李运成  发布日期:2019-04-03 20:38:24  浏览次数:1999
分享到:

江南一曲听柔雨,
小巷悠长寂寞深。
栀子兰花传叫卖,
墙中味道斑驳痕。

这是我写给江南的一首小诗,江南的小巷,细雨飘落归人心中多少寂寞调。那一夜,那一刻,又有多少缠绵可以往事重叠。挥手而去的潇洒,却掩不住泪如雨下的心情,珍惜眼前的风景吧,即便短暂,那也是你我自此相识相知的晶莹。

儿时的江南属于郑少秋,无论是《戏说乾隆》还是《楚留香传奇》,郑少秋将一个风流倜傥的书生侠客演绎的淋漓尽致,与江南的郁郁文风融为一体,而那些倾国倾城的玉人则把江南温情的一面,展现给世人,那时的江南给人的感觉只是烟雨迷蒙,模糊懵懂,仿佛渐行渐远的行船消失在烟波浩淼之中,又如一支牧笛悠扬的音律时断时续徜徉其中。到了中学,江南不再是一片向往,而成了想象中真真切切的意象:青石小巷,黛瓦粉墙,一只乌篷船划过月圆拱桥,满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调。柔柔细雨中的一把油纸伞,便将江南的诗情画意融进了爱情。斑驳幽深的小巷中,不时传来贩卖栀子花的悠扬歌声,更将江南的风情演绎的绘声绘色。  然而真正的爱上江南,却是从欣赏吴老的画作开始。经历过世事的浮杂喧嚣,对美的定义不再是色彩斑斓,而更近乎一种心灵的皈依,一种禅定俗尘的净土。恰逢此时,看到吴老的江南水墨,那种今生与来世的恍惚感忽而涌上心头,诚然,那就是自己在苦苦寻觅的心灵净土,我梦中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此刻的心情便是鸟与天空的距离。 

吴老笔下的江南,没有莺飞草长的热闹,萧疏简易的线条,往往给人一种春之初萌发的欣喜与悸动。一幢幢白墙墨瓦的房子相簇相拥,仿佛躲在林间取暖的鸟儿,紧凑而又不失优雅,热情而又带一丝冷静,看到它,仿佛游子疲惫的心,归于故乡。远处的拱桥依云傍水,倒影朦胧,近处的花树星星点点,疏影横斜。这便是梦里的江南,水色的江南,缠绵缱绻。

 画与诗相同,看吴冠中的画,总能想到顾城的诗歌。仿佛顾城诗歌中那个任性的孩子就是吴老,拿着彩色的画笔,画远山的风,画彩色的梦,还有水中的云。与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写意不同,吴冠中的画依托油画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将现实与虚幻融为一体,以至于有时候看画中的水,如真水一般波光粼粼,看画中的人与屋,却又抽象斑驳,仿佛人的记忆一般,纵然有些东西或者事情清晰如初见,然而其背景多数是模糊不可辨认的,总是给人一种此情可待,而又惘然不知的意境。或许,只有真正融入其中,真正用心去读它的一颦一笑,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味道。像与不像,是用来评价照片的,对于绘画创作来说,完全可以夺其真而得其神。吴老用抽象的面与线搭建的空间中,每个角落都隐藏着一段诗句,一个故事,令人心驰神往。曾几何时,江南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然而现在,江南成为了心中一片可以栖息的归宿。每每看到它,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生于斯,长于斯,吴冠中自然对江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难以割舍的思念。在文革时,吴冠中下放到河北石家庄李村部队农场劳动。有五年多的时间没有摸过画笔,直到1972年被允许在周日画画,虽然目之所及都是北方风物,但他仍然在这一片陌生的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江南气息,故土温情。吴老一生严谨,于人于己,皆是如此。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要知道,虽然那些作品微有瑕疵,但是按市值来论,一张画买上一幢房子也是绰绰有余的。此番作为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归根结底,吴老的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这让人不禁想到汉武帝时期李夫人临死之前,却不再见汉武帝一面。为的是将最美的容颜,留给汉武帝去思念。将完美的作品留在人间,是每个艺术家最真切的期盼,然而要亲手将自己的作品焚毁,恐怕和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一样于心不忍。无论美丑,它们都是自己成长的见证。然而吴老这种近乎于无情的决绝,正是对艺术,对历史也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表现。他作画不是为了画房子,不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是为了将最纯最真的艺术,传于后世,这种大师情怀,恐怕当下画家是无人能及的。吴老笔下的江南水清情浓,温婉柔润,然而吴老的近乎偏颇,这大概是所有艺术家的通病吧,因为执着,才能锲而不舍,因为苛刻,方能玉汝于成。吴老喜欢鲁迅的耿直,甚至曾放言: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无论是丹青负我;还是我负丹青,吴老在艺术道路上大步向前的同时,仍然不忘初心,着力于改造国民的思想,然而,只是他自己觉得力不从心。经历过沧桑巨变之后,谁又能如此赤子丹心,自我剖白?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望春风又绿,杨柳依依。都说回不去的地方是家乡,吴老年轻时四海漂泊,或许最想回到的地方,就是家乡那条小巷,那个无眠的夏日,还有那一声声栀子花开的悠扬吧。

诗蝉作于2016年初夏


上一篇:人与神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