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I Love You
作者:林健  发布日期:2010-08-13 02:00:00  浏览次数:2123
分享到:
天色朦朧,整個大地已籠罩在黑暗中。我正打開大門,準備離開女兒家,回到自己家時,小外孫一個緊緊的HUG(擁抱),這是我每次回家時,小外孫必定的親熱告別動作。我還未從他HUG(擁抱)的雙手中放開,突然一個稚嫩的童聲來自客廳的另一角落,正在檯燈下專心一致做功課的大外孫,突然迸出一句“ I Love You”,聲音不大,很輕柔,讓我一陣驚訝,一種無以名狀的激動湧上心頭。
 
我家的二個ABC外孫,性格迥然不同,還在小學五年級就讀的小外孫性情開朗,經常會其不意的對我做出親熱的舉動,每次離開或見面時,少不了一個HUG(擁抱);不時做些怪動作,引我發笑;又不時哼上自創的歌曲,跳一下變味傑克遜的舞蹈---。反正有他在,房間內呈現一派歡悅氣氛。當我遇到心中不爽時,見到他的所做的一些怪動作,會忍俊不禁。我高興起來,就將他錄下來,再放映時,一陣哈哈大笑,什麽心事,什麽委曲一掃而光。
 
而那個大外孫吶,性格就完全不同,溫文爾雅,內向不外露,很少見他有親熱的舉止。平時對我們老的總是尊敬有加,有時遇到我與他媽媽爭論時,雖然僅僅是一般討論,他總是偏向我這個婆婆,一副嚴肅的表情對他媽媽說:“She is your mm.---”,或“PoPo,---eighty years old-- (婆婆已快八十了,--)”言下之意,要他媽注意點;當我為他們做些什麽事,不管是大事或小事,他倆總是少不了幾次的謝謝---;要是我拿著較重的物品,兩個小孩都搶著從我手中拿走。諸如此類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事。
 
大外孫逐漸懂事了,我更品味到另一層深邃的依偎。我們祖孫二代人的關係似進入了一種相互尊重的朋友關係。大外孫還不滿十三歲,但這個時期的男孩不免有著叛逆的心理:要求獨立、要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主見。這時與父母間往往不免會產生一些摩擦,此時的我,以外婆的身份,起到一定的緩衝與調節作用。當然在他們母子爭拗的時候,就儘量不參與,在爭拗結束后,我就以友人的身份與他談心、勸導,不管他的接受程度如何,經常的相互交談,顯示了一種積極效應。我與他的祖孫關係更進一步融洽親密。
 
除此而外,我不以長輩自居,本著“能者為師”的原則有事請教他。他生長在澳洲,學校教育的內容又是那麼豐富多彩,年紀雖不大,知識面卻很廣泛。很多原不為我知曉知識,他很耐心告訴我,電腦很多地方我不會使用,他也不嫌麻煩,耐心地告訴我。有時他下載了一個新軟件,他會很快告訴我使用方法;另外,我青年時代雖曾就讀於教會中學,在洋人教師教育下,多少接觸一些英文,後來移民澳洲又通過函授學過英文,但因為在澳洲接觸的朋友都為華人,在生活中,根本沒有可能熟悉英語,很慚愧,來澳十餘年,英文毫無長進,連原來學到的一些皮毛,統統忘卻。現在,一個現成的小老師在身邊,雖不是系統的學習,但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或詞彙,他能十分認真地當好小老師。有時他由於社會閱歷較淺,很多詞彙不理解,就幫助查字典。憑良心講,聽他的解說,比起第二代的解釋,更讓我心情舒暢;另外,他也在學中文簡體字,由於我們那一代是學繁體字,後來使用過程中,常用異體字代替簡體字,簡、繁、異體字混淆不清,在輔導他學習中文時,順便也使我掌握的簡(繁)體字規範起來,使我在電腦在打入拼音時方便不少。真是一石二鳥。隨著他的長進,我也在長進!哈!哈!
 
想當年,在大外孫出生時,我患上癌症還未過所謂的“安全期”。因為我患的是血癌,化療頻繁,達22個療程,化療次數達40馀次,當時身體還較弱,曾有不少友人勸我別照顧小孩,然而,爲了支持女兒工作,身不由己,就這麽撐下來了。當時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一種責任,母親不幫女兒解決困難,還能依靠誰呢?至於將來會怎樣,根本沒有考慮。
 
現在聽到他迸出的“I Love You” ,之後,又有好幾次喊出“I Love You”,“我愛你!“讓我興奮不已,沉思良久。真如同一壜醇香的陳年酒,香味醇正,幽長的,耐人尋味的。我沒有資格說是我付出后的回報,因為的確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小孩,他曾經就讀的小學(據說是被選中的最好100間公立小學之一),在培養學生品德方面是全面的。從小就教育學生有公德心,參與學校的社會活動。澳洲社會的縮影影響了他的人生觀。
 
我不敢說他今後的他是會如何如何,我也不期望以後他對自己有什麽報答。這都是遙不可及的事。對小孩寄予過高希望,必定會產生無比的失落。以後的事不必多考慮!但至少在目前,在我晚年生涯中,能在一個歡悅、平和的環境中生活,足夠矣!老了,不必想得太久遠,過好每一天才是我希望、以及能做到的事。
 
現在不光是他常用I Love You來表示他的愛,我也很自然地喊出I Love You!這芳香的甜果不斷讓我回味地咀嚼著!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