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你从哪里来?(十六)账簿女儿
作者:尹怡红  发布日期:2016-12-04 00:02:00  浏览次数:5663
分享到:

psb2XTXDYTP.jpg

两位舅爷爷稍大点儿就进学堂了。 曾祖父毕竟先后接受过私塾教育和新学教育,深谙四书五经的厚度和知识领域的宽度,用四书五经打底子、立定准,套用今天的话,相当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然后放放心心地送儿子们去学堂念书,不在话下。

隔着板壁的"私塾学校"突然"关闭"了,兄弟门每天早出晚归上学,我外婆独自在家变得无所事事。她显然不甘再回去与前庭别院的女人们为伍,希望能利用这几年学到的东西在家里助父亲一臂之力。 先问母亲吴氏,母亲也有心成全。可是那年月生意上的事全由当家人作主,妇道人家哪怕插一句嘴都是失礼,我曾祖母所能做的只有提供机会让女儿在父亲面前展示才干。

初夏的一天,外婆的母亲命人抬出闲置了半年的竹躺椅,拭去积尘,在自家小天井花台边安放稳当,然后亲自沏了杯茶,端给刚从外面回来就一头扎进书房里的丈夫,顺便打听一句是否在忙正事,回答说翻闲书散散心,做妻子的顺着话头说天气热开了,不如到天井里坐下,乘凉读书两不误,随后吩咐女儿念书,好让父亲靠着养养神。 我外婆从曾祖父手中拿过书刚念了几行,她父亲早已从躺椅上坐直身子,惊喜地打量着自己女儿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笑脸。不能责怪父亲几年来的忽略,每个孩子他都爱,也不重男轻女,独女还更疼些,他实在是没有闲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细节,每天回家能看见个个孩子都康康生生就心满意足了。试想,一届书生,兼采办、营销于一身,成天单枪匹马与商人们周旋,个中滋味不难想象。加上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牵动着行业道德的动荡,屯料相残,赊货空赚,乘人之危的新花样层出不穷,严家低本钱周转的生意几近搁浅…… 自打那天花木兰戎装亮相般的一幕,外婆的母亲巧妙地为女儿开辟了用武之地------做她父亲的活账簿。

我外婆越来越频繁地到书房帮我曾祖父整理账簿。渐渐地,我曾祖父将钱账、物账,一本一本地拿给我外婆看,我外婆非常上心,过目成识。有空闲的时候,曾祖父还教女儿学珠算、打算盘。口诀和手指一致,边背诵边拨动算盘珠……我小时候学珠算,外婆在一旁辅助"三下五除二,六上一去五进一……"就是最好的见证,她一辈子没能练就像熟手会计那样噼里啪啦眼花缭乱的本领,但她匀速持续中所透出的认真仔细,那影像现在就在我眼前。

在曾祖父的书房里,外婆虽然不敢妄动笔墨,不能录事挂账,但她可以按年月排序、按收支分类、统筹管理。与此同时她慢慢地熟悉了进货、出品、支出、收入、预支、赊贷、…… 等所有的账簿,父亲一旦需要查对,我外婆随时可以替他翻找出来。有时限的项目,外婆不忘事先提醒。有了女儿的协助,我曾祖父松快多了,虽然在外面辛劳依旧,可回到家中,很多时候可以口述耳听,闭目养神。

外婆说可惜旧社会对女子限制太多,要不然在家里帮父亲,她真的有把握一个人把作坊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事实上她只知道本子上的帐目,要让册子里的文字与实物对上号,全都是凭借小时候去作坊那边玩耍时的依稀记忆和了解。作坊那边师傅、工匠们都算陌生男人,她根本不可能抛头露面过去插手。

又是几年过去了。好景不长,曾祖父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那一年他们刚刚为我大舅爷爷娶了亲,大舅爷爷婚后都还一直在上学念书。曾祖父自始至终独自绷着劲儿做生意,不让儿子们参与买卖上的事。当年牺牲自己是出于无奈,他笃信儿子们能通过读书谋取前程,以回还书香人家的本分。所以即便在病榻上我曾祖父都还是亲自运筹帷幄,借助妻子、弟媳、女儿三人相帮,请作坊那边的两名师傅出面代理生意。他没有料想到自己会从此一病不起,更没有料想到无常会那么早就降临……

照片由我表姐,我大舅爷爷的小孙女严莉保存




评论专区

yin2016-12-16发表
哈哈哈哈,喜欢读者的诙谐。
读者2016-12-14发表
谢谢楼主告知,我读曰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多少了不起的人物如流水般不起眼地被时代嫌弃掉了。------新解。
2016-12-11发表
谢谢读者不弃。 子在川上曰,的曰。 四川话曰夫子,即书呆子。读曰了,就是读呆了的意思。 我大舅爷爷崇拜追随过比他年长30岁的蔡元培。后又上过国美军在重庆开办的远征军翻译学校,飞赴缅甸做过飞虎队的翻译。解放后一直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他儿孙眼中却始终像一个祸害,没给大家一个好出生。据二表哥说他有一本写在信籖上的翻译稿,是莫泊桑的小说,文革抄家被发现。还有一副对联有蔡元培名字落款,后来红卫兵又说对联上的句子是鲁迅说的话,就把落款抠掉个洞,对联又还给他(没人知道这个谜团)。他铺天盖地的藏书,也都惹了祸,很久脱不了干系。 他家后人因为他担惊受怕,都很嫌弃他,加上他迂腐寡言,老伴儿没文化,他儿子我表舅解放前仗着他的家业做风流公子,解放后又对他挖苦讽刺,直到老了中风去世。 多年后我表舅同样死于中风,一辈子没机会了解他父亲。我二表哥从小耳濡目染爱读书,英语很好,但他也是近年才渐渐发现他的爷爷有多了不起。
读者2016-12-10发表
我很喜欢看国内的农家致富栏目。里面许多故事,其主人公的精神实质,很类似您写下的舅爷爷的故事,幸运的是他们是在执政党有了对农民”松绑“的需求,否则·怕也是“生不逢时”,成了“读白了”。 一晃眼,六十多年过去,原来历史空幻的气泡可以如此膨胀的,托起我等的几乎一辈子。 那印章“童叟无欺”,四字千钧,他心中的世道,他要践行的信条,舅爷爷若活着,若知道在有些现实的故事里,已经有同道了有真实现着的奶味了,一定开心。 但世道达到整体如此,还得挪后遥遥。 舅爷爷,先哲啊!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