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六祖其人(二十二)
作者:华坨  发布日期:2015-07-25 10:46:34  浏览次数:3277
分享到:

《经》读到这里,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唐时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一派受宠于内,而南宗惠能之流则没有得到朝廷的恩惠,仿佛惠能不是个趋炎附势之辈,未受皇家恩宠,他是因为修行有道,佛理圆成而载入史册的。但是先别忙着下结论,故事还没完呢!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某一教派的重视与否,完全是视自己的需要而定的。在武则天(624-705)执政的时候,她利用神秀的“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来教化民众,但到了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也就是她死到临头的这一年,她就想起惠能来了。

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形如槁木、(四年以前,她就还政于唐氏 李显)垂危待毙。她不再关心国家社稷,也打不起精神来驰骋淫乐,对神秀的拂拭不再感兴趣。

她知道,在自己当政时,曾大兴冤狱、滥杀无辜,怕来生会没有好的果报,不能世世代代享受富贵荣华…而且在神秀的勤拂拭下,修行入道,又总摸不着门道……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她终于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南宗的惠能身上。正所谓:病急乱求医,是也。

《经》说,武则天令内侍(太监)薛简飞马传诏,速调惠能进京,被当时已经六十六岁的惠能托病婉拒。

那么惠能得的是什么病呢?心病。《经》说他“托病婉拒”,就是明确告诉我们,他没病。说自己有病,不能进京,是骗人的。

那他为什么不想进京呢?其实进京在当时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能受宠于皇恩不说,单说那时即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既是皇帝诏传,必定要千里抬轿,这一路就免不了要吹吹打打的锣鼓齐鸣,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这是多大动静啊!是在全国弘扬其佛法的多么好的机会啊!“慧能,慧能”,不是以普度众生为能事吗?这么好的普度众生的机会来了,他怎么就放弃了呢?还要犯欺君之罪,因为什么呢?

《经》注里说,惠能曾对前来招他进京的使者说:“吾形貌短陋,北士见之,恐不敬吾法。”

呵呵,因为这个:“吾形貌短陋”,自惭形秽。要知道,当时京城里武则天的榻旁可是有个“身高八尺,龙眉秀目”不共戴天的夙敌神秀啊!

其实慧能有点小人之心了,人家武则天此次招他进京,尊的是他的佛法,而不是他的像貌。这说明惠能到了也没修得离相归心,开悟成佛,否则就不会如此卑怯地因自己长得不够神气,而坐失北上宏法的良机。

那内侍薛简哪敢空手而归,但是天高皇帝远的也奈何惠能不得,于是便替武则天求问解脱之法。

惠能先臭损了一通打坐修禅是瞎耽误工夫,借以贬低北宗的神秀,然后又大讲了一番:佛性自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哪怕是曾经干过许多坏事 )的南宗理论------

最后,道出他的顿教秘诀:一旦不思善恶,得入自然清净心,便能立地成佛。

《经》说:“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武则天闻奏,悉惠能之道,不禁龙心大悦。复诏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门。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于是,赐高丽国进贡珍宝袈裟一件,罕世国宝水晶钵一个,令韶州刺使为惠能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又敕封惠能的新州故居(他出生的地方)为国恩寺。有皇太后亲自为其树碑立传,添香加火,日后的惠能佛派当然就更了不得了(包括死后)!

 慧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武则天为他在故居新建的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

从武则天晚年的行措来看,她也确实是悟到了慧能之“本来无一物”佛理的真髓,她为身后的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就是对慧能佛理开悟的绝妙写照。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惠能的顿教佛理在武则天以至后来的曾国藩这一类“最上乘”人身上的妙用。


上一篇:故园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