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六祖其人(三)
作者:华坨  发布日期:2015-01-08 11:31:54  浏览次数:3943
分享到:

《经》说,在唐 龙朔二年、慧能二十四岁时闻经悟道。唐 龙朔二年,应是公元661年。前面我们知道,慧能生于唐 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9年,掰手指头算一下,也可以脱鞋加上脚指头一块儿数,慧能应该是二十二岁,为什么这里出了两岁的误差?这是因为唐朝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用公元记年,用的是旧历,而且中国人习惯用虚岁,根据生日的大小虚一岁、虚两岁的情况都有。习惯使用虚岁的情况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来到澳洲的一些嫁给西人老头儿的中国姑娘虚上八岁、十岁的也大有人在。

    言归正传,《经》说,在慧能二十四岁那年的一天:“一客买柴,使之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去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见自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这一段《经》文讲得是慧能悟化成佛的过程,虽是文言,却还易懂,我就不多解释了。但这里有两点没说清楚,一是,慧能到底是听了哪一段经文后下决心遁入空门的呢?从《经》文后面说到的,五祖弘忍在传衣法给慧能时用迦裟围住灯光为慧能讲《金刚经》这一点来看,在那时候《金刚经》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念的。因此慧能听到的很可能是弘忍宣法时为《金刚经》所作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金刚经口决。那么慧能有可能是听了哪几句口诀儿、有那么大的法力,一下子就使惠能直了成佛呢,那几句词让我们也听听好不好?依我看,很可能是《经》注中抄录的‘六祖金刚经口诀’中的这几句:“妄认六亲,以我为有。妄认声色,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中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听到这里,慧能想:是啊,我以勤劳搏命以求富贵完全是痴心妄想,累死累活却还身无分文,这他妈的是什么鬼日子啊!不如干脆老母也不管、媳妇也别想,皈依佛门算了,倒还能落得个吃喝不愁的一生清净。

亲爱的读者,尊敬的信徒们,你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刻,慧能就是在这一刻彻悟成佛的,以后在《经》文中再也找不到他为了当佛而去进修的事迹了。因此,当佛不难,只是一念的功夫,而且这一念就在自性之中。慧能不仅因一念成佛,而且还发明了顿悟成佛的速成方法,并以此办了个“学习班”、开创了一派法门。那么我们要问:在这一念里慧能悟到了些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切都放弃了,彻底从凡人的种种幸福生活欲望的枷锁中解脱了出来。没有欲望也就没有了烦恼,因此他的心性清净了。但是反过来我们看,他抛弃了些什么呢?他可是“本来无一物”的啊!如果按照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给他划成分,连个佃户都排不上,是赤贫。打柴不能算是职业,是个“流氓无产者”。他如果不放弃那些不断地引起烦恼的欲望又怎么样?在那个社会里他的一切美好愿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仅是些妄念。若要把那些欲望变成现实就必须先改变社会的不合理、不公正,就要反抗、要斗争,那可是要掉脑袋的;许多人就是那样死的,比如说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但慧能可没这个勇气,他选择了相反的路——这就是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得以兴旺起来的社会基础。中国有个成语叫作“民不聊生”,在封建皇权、士大夫、土地主和迷信势力的压迫下,人民活不下去了,就不得不以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方式进行反抗。

    这段《经》文中另一条没说清楚的是,慧能是怎样拿到那十两银子的。他想脱离凡尘,但还须顾及老母,“蒙一客取银十两,充老母衣粮”才能脱身。这十两银子是他借的呢?还是人家送的?借首先不可能,慧能孤儿寡母逃奔异乡,不说这异乡没有什么亲朋好友,就是有也不会把白花花的十两银子借给他这个穷光蛋。慧能要是能轻易地借到十两银子,早就不用卖柴而是去开“奶巴”了。一张嘴就讨了十两银子,也不会有这等便宜事,给几文有可能,十两可不是个小数。对要饭的,听说过给一顿酒,但没听说过管三年粮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见慧能想出家,便赞助了十两银子来买一个功德;换句话说,就是慧能把自己给卖了、卖给人家当功德了。从《经》文中的那句话:“蒙…,教…”这两个字就隐含了这个意思。这一卖,本来无一物的慧能就连相身都没有了。至于十两银子够不够供其母养老送终?是不是还需要有人为老母端汤喂药?慧能可顾不了那么多,把银子往老母手里一塞拍屁股走人。《经》中以后一直说到慧能死也再没提到其老母一个字。

    且说慧能辞别老母之后,便从广东的海南县出发往湖北的黄梅县投奔五祖弘忍去了。这可不是一段近路,重山峻岭的,还一路的豺狼虎豹……仅是这两年才修了一条京九铁路,坐特快车也还得几十个小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他是怎样背着个小包袱、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往前走的……他身无分文,免不了要忍饥挨饿,也许还不得不沿街乞讨……。可是,使我不明白的是,慧能为了什么要受这么大累从广东跑到湖北去见弘忍呢?是为了追求真理吗?法海在《经》略序中说,他是“往黄梅求印可”。印可,望文生义是印章、许可。就象我们现在的博士学位证书,证明你的学问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但是我们知道,慧能是不学成才、无师自通、顿悟成佛的,成佛的标志是抛弃了一切妄念、离相归心、心性清净,那麽好好去做自己的佛就是了,干什么还要去求劳什子的印可呢?难道是不够自信?那麽佛性到底有多少?只为印可而抛弃孝悌、拼上性命,岂不是于相不离了吗?

    看家要知道,那时候的“印可”可不象现在的博士文凭那么不管用。在唐朝的时候,凡出家人都要经过政府的甄别,对合格者发以度牒才算取得僧人资格。我们都知道,唐僧玄奘往西天取经时,一路上凡所经每城每郭都要在度牒上盖章才能通过,有的时候被暧昧的女施主把度牒扣住就不敢走了……体现的就是唐代僧侣的度牒制度。那时候,每个寺的住持更要经过政府的任命,未经政府许可而私自剃度也属违法,要受惩处。总之,想白吃这口干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慧能去求印可无非是为了取得资格过僧侣那样的生活。“人不图利不早起,猫儿哪有不吃腥”,有那样的前景等着他,慧能当然就不辞辛苦了。


上一篇:阿理印象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