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1-09-23 02:00:00  浏览次数:3125
分享到:

       打开网络上一张照片,草原莽莽,一望无际。微风吹过,远处牛羊在悠然吃草……
       这不是蒙古草原,不是天山牧场,是因干旱而见底的鄱阳湖。什么是沧海桑田,这就是苍海桑田。而洞庭湖、洪湖也因干旱,只剩下小小水洼。当年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丽景观已经荡然无存。“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样的美景也没有了。有网友叹息:“洪湖水不再浪打浪,鄱阳湖变成大草原”。据说连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现在也已是“气若游丝”,仅存一线。
       小时候读过《柳毅传书》,仍记得洞庭湖龙女与书生柳毅的爱情故事。如今洞庭湖干涸,龙王怎么办?龙女何处安身?
       所有这些,都令人感叹,让人担忧。消失的不仅是景观,而是良好的生态。江南水乡无水,首先是自然生态灾难,还有人文生态变异,最后会归结到生存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种种,科学家现在也是争论不休。有说是地球南北滋极倒转,是自身的周期变化;有说近期太阳风暴强烈,影响了地球气候;有说是人类的活动增加了排碳量,产生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灾难……如此等等。
       具体到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争议的焦点就是长江三峡大坝。网络论坛上,争论双方都很极端,往往上升到政治层面。客观说,现在就下结论这些干旱是三峡大坝造成的,缺乏足够的证据。这有待于几十年、上百年的观察验证。但等到真的验证出来,一切都将无法挽回,一切都将为时已晚。所以对大自然,还是多一点敬畏,少一些轻率为好。
       当年在三峡大坝筹备动工前,就有两种不同意见。其中水利专家黄万里是极力反对建三峡大坝的。他在临终前竟撂下狠话:建了最后也要炸掉。
       与几乎所有水利工程那样,三峡大坝当然是有利有弊。其利,是很直观的,三峡大坝年发电量八百多亿度。其防洪作用也无可否认,凡水库都有防洪功能。但其弊就难于一下子表现出来。上游和三峡那些被淹没的文物古迹暂且可以忽略不计――那毕竟是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首先,几百万移民就并非小问题。对安土重迁的中国民众来说,如何安置好他们,尽量减轻他们因迁徙造成的痛苦和实际生活困难,都并非是容易事。
        其次是地质地理、水文方面的灾难。如库区水面上升后沿岸的土层变化,滑坡、崩塌,地壳重负荷引起的地震,河床泥沙淤积等等,都是正在发生或潜在的灾难。
        最难于预测的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长江从西向东贯穿整个中国,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河。她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她对中华后期文明的孕育超过黄河),被喻为是中国之龙。如今把“龙”拦腰给斩断、堵起来,胆子也真够大的。
       就说鄱阳湖、洞庭湖吧,这两个湖都与长江是连通的,可以自然调济。涝时水从湖中溢出流入长江,旱时长江水自动补充流入湖中。建坝后,下游水位降低,这种自然调济功能丧失了。所以遇旱就一干见底。
         而经由长江三峡的海洋与内陆气体流通渠道,也因三峡大坝而堵塞了。这种循环是千万年自然形成的,一旦打乱,说完全不影响气候是不可能的。长江下游水位降低,江面收缩(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不见了),湖泊干涸,湿地减少,这种自然生态变化,对气候从而对动植物的影响无须怀疑。
       几年前三峡大坝竣工大典,胡锦涛、温家宝两位主要领导人都没有出席。这是一种无声的表态。他们一个是水电专家,一个是地质专家,对三峡大坝,他们自心中有数。只是建坝的决策人仍在,他们也只好选择沉默。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